笔趣阁 - 耽美小说 - 质子为皇[重生]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22

分卷阅读122

    与高氏听,只常常和儿子说话,尔后想一想阿远幼时,一定也和自己这个儿子一样的机灵可爱。

不过可惜的是,这个儿子虽则聪明,却并未有阿远和阿爹那样的过目不忘的本事,反倒是像了谢含英自己,聪明是聪明,却也只是普通人的聪明。

谢含英早就带着这个儿子见过四位宰相,四位宰相见状显见是有些惋惜,然而谢含英在这方面却不甚在意——上位者,未必就要那样的聪明。且,慧极必伤,他从前就想着,自己的阿爹那样聪明,所以早逝,那阿远该怎么办呢?私底下他为着阿远,也着实担忧了许久,直到现在,仍旧如此,每每上香时,除却祈求国泰民安,也就是求阿远能长寿了。现下若是自己的儿子也是那样聪明,他岂不是又要多担忧一个人?现下这样,倒是正好。

高氏显见是真的喜欢这个孙儿,见儿子逗弄了一会孙儿,就笑:“对了,我这孙儿虚岁也有两岁了,现下,也该好生取个名儿,省的一直这般大郎大郎的叫着,别说大名,就是连个正经小名儿都没有。”

高氏也算是看出来了。从前谢含英没儿子的时候,各个宫里,每个月也都会留宿几日。现下有了儿子,各个宫里,每个月都会赏赐些东西,人却是只往婉贵妃那里去,一副只认准了婉贵妃一人的模样。

高氏气也气了,骂也骂了,偏偏她对着婉贵妃本就心虚,而婉贵妃身后,除却谢含英,还有那位深居简出,留守在长安城不肯走的洛平大长公主做倚靠,高氏却也不能对婉贵妃如何,只能黑着脸劝谢含英,但是,谢含英哪里会听劝?整个人都是一副有一子便足矣的模样。

日子久了,高氏便想暂时就这样罢。且这大郎确实机灵可爱,讨人喜欢,便也暂时认了,只待将来寻来了更合适的人,再让谢含英多生几个儿子才稳妥。

谢含英闻言,想了一会,道:“他几个阿姐都还没有正式取名,他也不必着急。不过,”他思索了一会,就道,“几个孩子倒是都可以取个小名了。”

然后便将三个女儿也唤了过来,一一道:“阿松,阿鹤,阿春。”又指了指自己唯一的儿子,又道,“阿长。”

高氏嘴角一抽。

好么,松鹤长春,直接就这么给四个孩子都用上了。

虽与其本意不合,但是,这四个字分开来看,却都是好意头,显见是谢含英想要留住四个孩子,防着四个孩子早夭。

她叹一口气,知晓儿子的一番慈父之心,便也不管了,便道:“这就罢了,都随你。只是,你阿弟的亲事,你如何看?高家女……却也有正合适的,你觉如何?”

谢含英顿了顿,将阿长抱在怀里逗弄了一会,只道:“这既是容英的亲事,容英喜欢,儿便无话。可是,如果容英不喜欢……阿娘,儿此生已有诸多无奈,却是不愿容英与儿一样,亦有这诸多的无奈。”

高氏脸上变了变,却还是强笑道:“阿娘自会好好去问问容英。”

昭地。

谢远与殷守又是一番云雨之后,谢远轻叹了一声,伸出手指就戳了戳殷守的胸膛,道:“你该走了。”

殷守闷闷的道:“不走,要守着阿远。”

当年谢远会为他取这个“守”字,便是因当年他在山林之中,守了谢远一夜,赶走了那些闻着血腥味赶来的野兽。

而现在,殷守也想着继续守着他的阿远。

谢远却叹道:“三王狼子野心,只怕这一次,就是个开头。待到后面……若是这次天灾只是巧合便罢了。但是,我查过南方与北方的诸多记载,北方已经数年不曾有如此的旱灾,南方更是数年不曾有涝。但是,算算年头……现下,却也差不多了。”

素来北旱南涝。

前些年,南方北方安稳了这么多年,百姓也都安居乐业了数年。

可是现在,时候到了,无论谢含英多么有才干,却也抵不过那等天灾,还有三王背后的手段。

谢远便因此想要让阿守回去藩地,帮谢含英守好西北。

殷守翻身再一次将谢远压倒,声音沙哑:“不回!阿远,不要想谢含英,想阿守!阿远,想阿守!”

尔后就身体力行的让谢远真的只能在脑袋里想他一个人。

事毕,谢远拧眉,又令人翻阅诸多书籍竹简,将防涝的诸多法子汇总成折子,令人快马递交上去。

第70章祈雨

谢远想到了接下来有可能的南方涝灾一事,长安这边,谢含英有四位宰相相助,当然也想到了此事,并为此多次谏言谢含英。

谢含英本就性子温和,听得四位宰相之语,又看到了谢远递上来的厚厚的折子,心下也明白——这番话并非是好话,却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。

天下安定了太久,也有太久不曾发生天灾。

而天灾一旦发生,就定然不只是发生这一次而已,定然会南北方各自遭难,因此听到这些建议,亦断然开口:“各地放出告示,若有提出合适建议者,当为官员备选!”

四位宰相中,孟相等三位本就是世家出身的宰相眉心微皱,谢相却颤巍巍的开口,道:“圣人圣明!如此,便可广纳天下英才!”说罢,又道,“老臣听说了昭地以考试选官,却不知实施起来,所选官员如何?可能为百姓做实事?可能谨守为臣之道?可能使自己本心不变,不贪污不横行不纵容亲人?若是可以,昭地的考试选官之道,亦可在朝廷之中推行。”

孟相三人皆神色复杂。然则三人虽是世家出身,既看不上寒门出身的那些人,又不愿意令那些寒门子弟通过考试一途占据官员名额,但他们终究是先帝精心挑选出的为谢含英铺路架桥之人,是能够名垂千古的贤臣,虽则心中郁结,然而更知晓此事乃是早晚之事。更何况,既有了昭王不顾旁人言语的考试选官,那么,朝廷之上,推行考试选官一道,更是如今这位圣人必然要做的事情。

谢含英听罢,微微一笑,却没有立刻应下这件事情——他登基还不过二年,倒不必急于和世家闹翻,因此只笑:“曾叔祖所言,朕自记下。只是,朕看阿远信中,曾提及此选官之法,尚且有些不足。既有不足,那便暂时不适宜在朝廷推行。”谢含英看到明显松了口气的孟相三人一眼,才接着道,“待昭王将此选官之法完全补足,再论其他!”

四位宰相自然称是,尔后便论起如何应对南方有可能的灾情等。

北地,敬王府。

敬王在书房中来回踱步,很快,就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很是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