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言情小说 - 我自倾城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54

分卷阅读154

    “好一篇文章,若在往年,便没那么多曲折了。”

朱佑樘点了点头,说道:“先生说得是。”

李东阳又把王守仁的卷子拿在手里,细读半晌,才慢慢地说道:“可这篇文章出来,诸君即便是认定前一篇为状元文章的,也无法否认这篇文章的出彩。”

便有个人叹道:“文采还在其次,这篇文章确实有些名堂。”

李东阳也看出来了,费宏的文章太正,所谓正,必然是儒家经典代代传承而下,每一个字都是圣人言的注解,通篇挑不出丝毫毛病,若强要挑毛病,先对上的便是儒家千年正统经义。

然而王守仁的文章里有自己的思想,他的思想脱胎于儒家圣言,也不曾脱离于儒家圣道,寻常上了年纪的人看了会觉得离经叛道,但在李东阳看来,这篇文章没有状元气,却有圣人气。

何为圣人气?

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,圣人的思想超越了时代,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蒙昧的长夜,圣人行道之初,他的思想是很难被世人所接受的,但过了百年千年,圣人的思想却会在时代洪流之中宛若珍珠闪光,儒家发展到如今,已经很难再出一个亚圣,因为圣人言不可撼动,儒家经义一个字一个字地注解完成,学子只要背诵。

无数的圣人圣言将儒家学说推行天下,但凡与圣人言相悖,统统是离经叛道。

李东阳极少见到王守仁这样仿佛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圣人言的学子,从前倒是有一个,只是那人心不在学问上,起初是一心权柄,后来沉迷搞事。

李东阳又看了一遍,这才把王守仁的卷子放下,说道:“状元文章年年有,此等能令人争辩不休到夜半的文章,诸君可曾见过?”

众人这才注意到外间的天已经黑了。

明明刚刚开始争论状元人选的时候才过午时。

李东阳叹道:“何况诸君此时闭目,脑海中还记得几句那篇状元文章?有谁不是见了这篇,无论是褒是贬,脑海里就只剩下这篇。”

众人一时无法反驳。

太子朱佑樘被自家先生的话提醒了一下,连忙将两篇文章前后细读一遍,果真发现费宏那篇虽透着再明显不过的状元气象,可要论印象深刻,还是王守仁这篇。

甚至于他现在闭上眼睛,已经能够把王守仁的文章背诵出声。

一场状元之争直到夜半才落下帷幕,原本成化天子已经有了状元人选,但在比较过两篇文章之后,还是选择尊重读卷官的看法。

金榜之上,王守仁便落了头名。

前人高中,春风得意马蹄疾,王守仁高中,在家足足喝了半个月的姜汤,连赐宴都因病没去,眼见着整个人都瘦了一圈。

也正因这一遭,王家夫妇认定是那几个月的闭关折腾的,不仅不拦着他出京,还前前后后为他打点准备。

按理科考之后就要派官,但王守仁年纪太小,放进翰林院也是担闲职,又有王华的人情在,便允了他带职远游,九月之前归京便可。

骑在马上出了城门,这一次和先前赶考不同,王守仁怔愣半晌,抬头看天,明明是满眼辽阔蓝天,他却忽有一种云开月明之感。

这便是……自由?

第113章红楼(21)

初夏时节,草木繁盛。

王守仁出城半日,又在城外荒亭等候半日,才算是等来了李凝。

王守仁骑的是一匹便于赶路的黄骠马,李凝骑着一匹枣红马,两匹马平日不常见到,刚一碰头,就亲亲密密地互蹭了起来。

按照李澈的意思,近来太子参政,朝中势力风起云涌,待在京中也没什么意思,最好出去玩上一两年,可惜王守仁的假期没有那么长。

即便翰林清闲,但这个年纪的少年郎,有几个愿意成日待在一个地方苦熬时间。

王守仁起初想了不少,等到上路时,便将一切烦恼都抛在了脑后。

远游实在是一件美妙的事情。

十五岁的少年初见风姿,又带着个李凝,一路上颇为引人注目。

王守仁的意思是沿着长城一路见识些风土人情,最终的目标地点是山海关。

山海关乃是边郡要塞,素有大明咽喉之称,自山海关入,可以见海,王守仁自小长在内陆,还从未去过海边。

李凝有过不少出行经验,王守仁带着她离京之前已经做过许多照顾她的设想,没想到刚走了几天,就发觉自己才是拖后腿的那个,他和李凝也算是自小一起长大,从不知道她竟然有这么多不为他知的经验。

经验是学不来的,每一条经验的背后必然有着真切的经历。

李凝有些犹豫要不要编些理由,然而王守仁想得很开,不仅没有追问,反而贴心地道:“人皆有私隐,何必多说呢。”

他说这话时眼神很诚挚,一眼看去便是真的不在意这些。

李凝发觉自己是当真很喜欢这个真诚的少年。

也许人和人之间当真有着一种玄而又玄的缘分,黛玉说第一次见宝玉,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,李凝第一次见王守仁的时候,就记住了他那双明亮的眼睛,越是相处,越是契合。

犹如故人。

李澈极少出游,他对出游也没什么兴趣,不管是骑马还是坐车,对他来说都是酷刑,从前经商时许多需要出去谈的生意他都懒得做。

宫中选秀的消息传出来后不久,太子妃的人选便定了下来,是个乡贡的秀才之女张氏。

太子大婚对于满朝文武来说,唯一的作用在于这是宣告太子入朝的信号。

大婚后一月,太子朱佑樘正式参政。

李澈一直觉得成化天子智商不高,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觉得太子能厉害到哪里去,然而太子参政不过一两个月,便令他刮目相看。

朱佑樘尚未入朝之时师从翰林院学士,勤奋好学,入朝之后立刻敏锐地摸清了朝中局势,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清流势力,他做的事情虽不多,已经能够初见明君风采。

以前李澈最不喜欢明君,但现在他是个好官了,未来的天子是个明君,对他这样的好官来说实在是个再好不过的消息。

只是谁都没有想到,储君成新君的日子会来得这么快。

万贵妃年轻时吃了不少苦,后来做了贵妃也没舒心到哪里去,寻常女人眼里的帝王宠爱对她来说一点都不重要,日复一日的苍老,心爱之人时常背着她幸年轻宫妃,自从开了朱佑樘这么一个先河之后,宫中的皇子一个接着一个诞生,令她心力交瘁。

正月时万贵妃突发心疾去世,宫中有传言是因为成化天子幸了万贵妃身边的宫女,万贵妃妒火中烧,责打宫女时猝死。

宫中之事和朝堂没什么关系,万贵妃究竟是怎么死的只能引起一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