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言情小说 - 我自倾城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43

分卷阅读143

    毕竟比起前朝,本朝奉行程朱理学,程朱二人虽无主观上欺压女子的意思,但他们的各种理论无不印证了男尊女卑的思想,前朝寡妇尚能保全家业,本朝律法却明文规定男子丧后,倘若家无男丁,便要听从男方家中意见分配遗产。

李澈办了几个绝户案后,朝中官员对他的褒贬不一,但始终是赞成的人多,毕竟官员要脸,即便私下里有过一点吃绝户的举动,也不会做得太过分,便自觉没做过,很少有人会对那些吃rou喝血的刁民产生同理心。

然而能够告到李澈耳朵里的案子毕竟不多,虽有些女人不好抛头露面的原因,但更重要的是,很多人根本出不了门。

当年朱熹公临任漳州,因漳州风俗开放,少有缠足,上了年纪的妇女到处行走,时常有给夫君戴绿帽子的,小儿女之间也是私奔成风,便令漳州女子把脚缠得极小,使得双脚残废,不良于行,这便从根源上止住了私通私奔之风,史书对其行为赞誉一片,后来官员争相效仿,缠足之风更是大行于世。

李澈有心用这件事撬开一个口子,便上折请命,在刑部衙门之内,开设一处女刑司,专司女子告状,因女刑特殊,最好选派女官任职。

这时节的女官特指宫中女官,女官多由贵女担任,贾府未败落之前,便送了一女进宫,选秀不中,却被留下做了女官。

他倒还没打算图穷匕见,染指律法。

成化天子觉得有些小题大做,而且新开一个衙门不是小事,花钱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麻烦,他想了想,没有批复。

以他的智商还没有想到李澈倡议实行之后,会有多少贫苦人家的女子为了告状而放脚,不过这对他来说也不重要,他对小脚没什么特殊喜爱,万贵妃是个半足,缠过又放了的,平日里不许他看脚,那些宫妃的脚他又不想看。

到了晚间,因他前几天幸了一名年轻宫妃,这几日便都在安喜宫内柔情曲意地安抚万妃,只是万妃对他仍旧爱答不理,成化天子没话找话自说了半晌,贵妃都在榻上闭眼准备入睡了。

就在这时,成化天子忽然想到李澈,便把他白天的折子说了,复又笑道:“这个李澈身兼数职,旁人累都要累死了,只他还想东想西的,烦人得很。”

万贵妃却一下子睁开了眼睛。

成化天子已经几日没得她一个正眼,还没等说话,便听万妃说道:“你那满朝文武天天骂我,你不嫌烦,倒烦起人家做实在事的来,你久居庙堂之高,哪里见过平民百姓的苦处,你不肯办这衙门,我来掏银子,活着的时候我不指望,只望我死了,以后也得几个丫头拜拜我!”

成化天子这几天都快把脸笑僵了,也没得贵妃几句话,这时听她肯搭理自己,话里又这样可怜,心头顿时软和一片,一把将万妃揽在怀里。

万妃小声抽泣道:“你们这些做男人的把持着世道,把女人当成玩意儿,那李澈我原是不喜欢的,如今可见他是个善心人,你若也心善,就应了他这一遭。”

她这么一说,成化天子哪有不答应的?一遇到贵妃的事情,他的脑子就转得飞快,刚答应下来,甚至就已经想好了要如何拿这事佐证贵妃的贤良,隔日一早从安喜宫出去,他就把李澈的折子拿在手上,路上就给批了。

饶是李澈也没想到成化天子会同意,他原本是准备多磨几天,再联合一些同僚上书,甚至做好了磨上几个月的准备。

直到后来女刑司成立,宫里派出的女官四处说着万贵妃的好处,众人才明白缘由。

对于成化天子来说,贵妃的事那就不叫事,一遇到贵妃,他的办事效率可以直追李澈。

原本因为反感此事而连连弹劾李澈的官员突然没了声息。

虽然路尚遥远,但李澈已经看到了数年乃至数十年后的情况,女官出自宫中,为了行动方便,脚肯定不会缠得太大,再之后女刑司走上正轨,无论是来告状的还是断案的,都会逐渐放脚,告状的平民女子放脚的多了,便会带动一大部分人,断案的女官有了权柄,也会有贵女为了选上女官而放脚,潜移默化之下,什么圣人言都可放在一边。

李澈从刑部衙门出来,上轿之前远远看了一眼排在女刑司前的长队,心头不知为何也有些愉悦起来。

李澈回来时,李凝正靠坐在院墙边上和隔壁王小公子扔纸团玩,李澈视而不见,反倒让人去给她拿张垫子来垫在椅子底下,一墙之隔的王小公子却十分紧张,一边东张西望一边扔纸团,满心以为对面也在和他一样紧张又快乐着。

近来王小公子的课程开始吃紧,单纯的背诵已经难不倒他这个过目不忘的天才,如今他正读圣人朱熹的,朱熹把自己对于四书的理解集精华于一书,因他的特殊地位,他的注释没人敢提出反驳,相当于把先前读过的书又回了一趟炉,而且吃的是别人给他嚼烂的东西。

王小公子极度不适应这一点,他读四书时读的是原版,他不像其他孩童只是读背,对于四书自有一份理解,如今再读朱熹注释版,只觉其中很多道理都和他想的不一样。

李凝没看过朱熹版,故而只能听他念叨,有时两人的理解对上了,却和朱熹的理论不符,李凝自然不觉得自家哥哥教的加上自己理解的有错,对这个不知道什么人的朱熹没什么敬畏,难免令王小公子产生一种惺惺相惜之感。

对比这位年方六岁的侍郎公子,一直自认天资不错的王守仁简直觉得自己生得太背时了些。

既生瑜,何生亮啊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 【有话说】

上一章看到有小伙伴提出质疑,说林家其实很有钱,这个是同人的私设,也是一种有争议性的红学题目,红学家还没争出来,不过按我的理解,红楼原著中很多地方都指证了林家没钱,唯一一处貌似暗示的是贾琏那句语焉不详的“这会子再发个二三百万的财就好了”,很多人牵强附会,说这钱是林家的,不脱离背景来看,明清时期女子无继承权,原著中写明林如海有旁支亲戚,这是一出埋线,林家就算有二三百万的财,贾府包括黛玉都是没有权力拿的,另外有人说林家是列侯之家,和贾府差不多,不会没钱,然而贾府是国公爵,有赐封的田庄地产,原著黛玉说过林家无房无地,这可能是虚指,也可能是被亲戚拿走了,但林家不富是真的,红楼读过多次,各人有各人的理解,我的理解是林家没钱,黛玉一无所有寄人篱下,才会敏感多思,惹人怜惜,别人自然也有别人的理解,各有各说法,求同存异吧。

第105章红楼(13)

入冬时节,京城越发寒冷,按照王家的习惯,背诵要在室外,然而天实在太冷,王守仁裹着厚厚的